金花茯茶是什么茶?或许大家都听说过泾阳茯茶,也知道泾阳茯茶中金花的存在,但这金花茯茶到底是什么呢,它是怎么来的,与发霉的区别是什么,又要怎么去鉴别呢?
长满金花的茯茶也被称为“金花茯茶”。金花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体,呈金黄色颗粒状,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生长,它也是茯茶具有独特风味与特殊功效的主要原因。那金花是怎么产生的呢,请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茯茶在发酵的过程中,存在着稳定且纯正的金花菌群,后面再加上适当的温度、湿度与时间,金花就能在茯茶中自然地生长出来。想要产生金花,压制好的茯茶要经过发花期与干燥期,工艺极其复杂繁琐,但也尤为重要。
1、发花期
发花期分为3个阶段,第一阶段温度控制在24-26°C,湿度在65-75%,直至茶砖内出现白色菌丝;第二阶段温度要升至27.5-28.5°C,湿度则要调整为75-85%,直至茶砖长出茂盛的金花菌;第三阶段的温度与第二阶段一样,但湿度则调至55-65%,持续至发花完成。
2、干燥期
待发花完成,金花生长出来后,要每天升温3°C,直到50°C后持续2-3天,再把温度每天下降2°C,直至35°C,最后再每天升温1°C至40°C,直到茶品干燥为止。这个阶段也被称为“干燥期”,目的就是将茯茶中多余的水分去掉,使金花自然稳定地存在于茯茶中,以便后期储存。
众所周知,黄曲霉是可以致癌的有毒物质,而金花则是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。但在人为的作用下,前者也可以被伪造成金花的样子,令人难以辨别。接下来,小编就教大家几个辨别金花的技巧。
一吹
金花与黄曲霉虽说都是微生物群落,但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。黄曲霉的颗粒极细,且附着不紧,只要一吹即可吹落。而金花则是生长在茶叶上,附着紧实,不易掉落,即使在泡茶时快速润一遍茶,也不会被轻易洗掉。
二看
黄曲霉与金花虽然在外形上都是金黄色,但黄曲霉通常是以丝状的形态成片分布在茶品的表面或者角落,因为霉变过的茶经过干燥储存后,霉菌体会干缩,呈黑褐色或黄绿色不规则状。而金花通常是存在于茶砖的内部,表面即便有,也是花体清晰,间界清楚,呈金黄色的饱满圆形状。
三泡
经过冲泡后,霉变茶与金花茶的汤色区别较为明显。霉变茶的汤色通常呈黑棕色,浑浊而又粘腻,闻起来有一股强烈呛人的霉变气味,冲泡数次后汤色极淡,且依然浑浊,喝起来没有茯茶的甘甜口感,反而难以入喉。而且在霉菌的密集处,茶叶会凝结成块,冲泡时不易散开,且容易碎。
而真正的金花茯茶汤色橙红透亮,犹如琥珀般晶莹剔透,汤色不浑且十分耐泡,口感也顺滑适口,有金花特有的甜香。冲泡后,它的叶底较为完整,条索清晰,有一定的强度与弹性。
金花茯茶素有“茶好金花开,花开茶质好”一说。
扩展阅读:
金花茯茶面色泽黑褐,内质香气纯正,滋味醇厚,汤色红黄明亮,叶底黑汤尚匀。泡饮时汤红而不浊,香清不粗,味厚不涩,口劲强,耐冲泡。
金花茯茶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。茯砖茶在泡饮时,要求汤红不浊,香清不粗,味厚不涩,口劲强,耐冲泡。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苗(俗称“金花”)颗粒大,干嗅有黄花清香。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爱茯砖茶,他们把“金花”多少视为检查获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志。青海、西藏的藏族同胞及甘肃、宁夏等省区的兄弟民族都需要它,以兰州为集散地,从主要产地咸阳,益阳运送供应。泡饮时汤红而不浊,耐冲泡。煮饮时,要求汤红不浊,香清不粗,味厚不涩。
金花茯茶砖的原料,过去分为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,洒面茶品质好,包心茶品质差。压制时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,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。这样做,内外品质不一,压制也较麻烦。70年代中期,进行工艺改革,在提高面茶和包心茶质量的基础上将面茶和包心茶进行混合压制,不分面茶和里茶,做到了品质表里如一,同时又简化了手续,提高了工效。压制茯砖茶的原料成份为80%的三级黑毛茶和15%的四级黑毛茶,以及5%的其他茶,总含梗量不超过18%。这些不同级别的毛茶进厂后,要进行筛分、风选、破碎、拼堆等工序,制成合乎规格的半成品,做到形态均匀、质量纯净。半成品再经过蒸压、烘焙、包装等工序,制成安化黑茶黑砖茶。安化黑茶黑砖茶的外形为长方砖形。砖面端正,四角平整,模纹清晰。砖面色泽黑褐,内质香气纯正,滋味浓厚微涩,汤色红黄微暗,叶底老嫩尚匀。每片砖净重2公斤。
每块呈长方砖块形。砖面平整光滑,棱角分明;茶叶香气纯正,汤色黄红稍褐,滋味较浓醇。该品为半发酵茶,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,加以砖身紧实,不易受潮霉变,收藏数年仍不变味,且越陈越好,适于烹煮饮用,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。
金花茯茶砖历史悠久,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户部正式定为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的"官茶"后,陕、甘、宁、晋地区的茶商,到朝廷在各地设置的茶马司以金(货币)易领"茶引"(按:明制茶课引规定:上引五千斤、中引四千斤、下引三千斤),至安化大量采购黑茶砖,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(按:明洪武二十二年所定茶易马分上、中、下三等:上等马每匹一百二十斤、中等马每匹七十斤、下等马每匹五十斤)。大都运往兰州再转销陕、甘、青、新、宁、藏少数民族地区。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"边茶"十之八九由安化黑茶供应,多在陕西泾阳压成茶砖。1939年,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在安化县设厂大批量生产安化黑茶黑砖茶,产品分"天、地、人、和"四级,统称"黑茶砖"。1947年,安化茶叶公司设厂于江南镇,在茶砖面上印有"八"字,称"八字茶砖",供不应求。新中国成立后,积极扩大生产,主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。
“花砖”的名称由来,一是由卷形改砖形,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,以示与其它砖茶的区别,故名“花砖”。
花砖茶销区以大原为中心,并转达销晋东、北京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。
花砖的加工方法是用湖南安化高家溪和马安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。
过去交通困难,茶叶运输不便,这圆柱形的花卷茶形如“树干”,倒便于捆在牲口背的两边驮运。但在零售与饮用时,要用钢锯锯成片。这样做,既不方便,茶未又易损失,造成浪费。另外,在筑造过程中,花工多,成本高,劳动强度大,制作不易。如此落后的生产方式,不仅生产者要求改革,消费者也要求改革。1958年安化沙溪茶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,经过多次试验,将于将“花卷”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。
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,但内质基本接近,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,代替了历史上的花茶,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。
正面边有花纹,砖面色泽黑褐,内质香气纯正,滋味纯正,滋味浓厚微涩,汤色红黄,叶底老嫩匀称,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。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,筑造成圆柱形,高147厘米,直径20厘米,做工精细,品质优良。历史上最盛时期的年产量达到过3万多支(即卷)。
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。花砖茶原料,过去分洒面茶与包心茶,压制进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,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。60年代中后期,1958年,白沙溪茶厂再次进行工艺改革,在提高面茶和茶质量的同时,不分面茶和里茶,进行混合压制。压制花砖的同时,不分面茶和里茶,进行混合压制。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,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。总含梗量不超过15%。毛茶进厂后,要经筛分、破碎、拼堆等工序,制成合格的半成品,以后进行蒸压、烘焙、包装等,工艺与黑砖茶相同。
花砖茶是根据花卷茶改制而成,主要是过去交通困难,茶叶运输不便,这圆柱形的花卷茶形如“树干”,倒便于捆在牲口背的两边驮运。但在零售与饮用时,要用钢锯锯成片。这样做,既不方便,茶未又易损失,造成浪费。另外,在筑造过程中,花工多,成本高,劳动强度大,制作不易。如此落后的生产方式,不仅生产者要求改革,消费者也要求改革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,经过多次试验,将于1958年将“花卷”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。